引起青春痘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皮脂腺機能亢進、細菌、飲食、內分泌、甚至情緒及不良的敷面劑等都有可能,每個人都不太一樣,中醫則認為與濕熱內蘊、痰血阻滯有密切關係,臨床上可分為四個證型。
奇美醫院中醫部主任許堯欽指出,青春痘在中醫學文獻中很早就有記載,但名稱不一,唐宋以前稱為粉刺、面皰、面渣砲、面粉渣,明代以後又稱酒刺、粉花瘡、肺風粉刺等,對其症狀、治療很早就有了描述。
例如隋代《諸病源候論‧面瘡候》中說:「面瘡者…頭如米大,亦如穀大,白色者是。」明代《外科正宗‧肺風粉刺酒渣鼻》則記載:「粉刺屬肺……總皆血熱郁滯不散所致…內服枇把葉丸、黃芩清肺飲。」清代《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也說:「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宜內服枇把清肺飲,外敷顛倒散。」已指出了其病因與風熱、血熱、肺熱蘊結有關,治療主要以散風、宣肺、清熱為主,同時又擬定了內服批把清肺飲,外用顛倒散治之。
許堯欽表示,這些論述,都為現在的辨證論治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首先對青春痘病因病機的認識,除了古人提出的風熱、血熱、肺熱之外,認為青春痘與血瘀、濕盛、痰核、胃腸實熱、熱毒蘊結有關。通過臨床觀察可以發現, 80%以上患者均有舌苔黃膩,納呆,便秘或大便乾結,疲乏,局部皮脂溢出過度旺盛等症狀,並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現,如面部結節、囊腫,舌質紫色斑點等,可見其發生與濕熱內蘊,痰血阻滯有密切關係。
至於發病的年齡方面,許堯欽表示, 18-20歲青少年,陽氣旺盛,屬於陽熱有餘之體,且面部暴露易於感受濕邪的侵襲,一旦入於體內,極易化熱或與內熱相結合,形成濕熱,加之過食辛辣油膩的食物,致使脾胃積濕生熱,濕熱內蘊,即可影響臟腑功能,亦可薰蒸顏面等處肌膚,使毛竅壅閉,皮脂排洩不暢,招致外邪入侵。因此肺經風熱、濕熱內壅、氣血郁滯為造成青春痘的主要病因,與西醫認為與皮脂代謝紊亂及痤瘡棒狀桿菌分解脂肪等有關的致病因素頗相吻合。
辨證論治上,許堯欽表示,一般可將春青痘分為四型:
(一 )肺熱血熱型:分布以面部眉間及下頦部為主,病灶呈多形性,如紅疹、粉刺或膿皰等,伴有面部潮紅,皮膚搔癢,苔薄黃,脈弦數,治宜宣肺清熱。
(二 )脾胃濕熱型:病灶以丘疹、膿皰為主,皮疹色紅,常伴有腹痛、食欲不佳、口臭,便秘,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病情常因應酬或吃到辣椒、油炸高熱量食物而惡化,治宜清熱化濕通腑。
(三 )熱毒型:病灶以膿疤、癤腫較多,伴有面部熱痛,口渴心煩,溲黃便乾,苔黃燥,脈弦數。病情常因日曬或熬夜後加重。治宜清熱涼血解毒。
(四 )血瘀痰凝型:病灶以丘疹、結節、囊腫居多,女性患者常兼月經不調或痛經。舌色帶紫,脈象弦滑,治宜活血化瘀消結。
青春痘中醫療法:(分以下四種類型來辨證論治)
1.肺熱血熱型:
症狀:顏面潮紅,粉刺紅腫疼痛,或有膿皰。舌苔薄白,舌質紅,脈細數。
治則:治宜涼血清熱。
方藥:枇杷清肺飲加減。
2.腸胃濕熱型:
症狀:皮疹紅色,丘疹、結節、囊腫聚集,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
治則:治宜清熱去濕,通腑泄濁。
方藥:茵陳蒿湯加減。
3.氣血鬱滯型:
症狀:皮疹經年不退,膚色暗紅,男性面色晦暗或紫紅,女性經血來潮皮疹加重,經後減輕,月經不調。舌苔薄白,舌質黯紅有瘀斑,脈沉細濇。
治則:宜理氣活血,解毒散結。
方藥:涼血清肺飲加減。
4.痰瘀結聚型:
症狀:皮疹反復發作,腫塊凹凸不平,破潰後遺留疤痕。舌苔滑,舌質淡紅,脈滑。
治則:袪痰軟堅,活血化瘀。
方藥:海藻玉壺湯加減。
針灸、耳針治療青春痘
「體針」方面可以取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陰交、築賓、太沖、公孫、風池、足三里等。
「耳針」取穴面頰區、肺、內分泌、腎上腺等。
一星期針刺三次,十二次為一療程,計三療程。
六週讓您好臉色!